山水林田湖草沙管得咋样——自然资源领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作者:佚名
既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领域抓生态、促经济、保民生,三管齐下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2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了公众关心的有关情况。
耕地红线守住了吗?
陆昊说,根据“三调”成果,虽然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完成了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任务,但形势依然严峻。
耕地“非粮化”管控问题突出。过去十年耕地主要净流向国土绿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这有其合理性,但一定要有规则、有节奏、有管控、有明确规划。
程序性、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时有发生。2020年例行督察发现各地存在违法违规建设占用破坏耕地问题7371个,涉及耕地70.47万亩。
一些地方耕地占补平衡要求落实不到位。过去法律规定主要针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在农用地之间转换规定不够。
按中央部署,将出台一揽子措施,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前的过渡期要及时出台针对性措施。目前已选择五个省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三条控制线划定。
陆昊说,要充分暴露各种矛盾分歧,明确矛盾处理规则。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
坚持完善占补平衡。实事求是落实任务,县域内确实无法补充耕地时,可在省域内补充,严格跨省补充耕地。强化执法监督,一是多用技术手段,通过每半年一轮次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线索;二是动真格,对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毫不手软,严肃查处。
城市外延式扩张扭转了吗?
陆昊说,从“三调”结果来看,我国城乡建设外延式扩张态势还没有根本扭转。
人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三调”结果显示,过去10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比“二调”时增长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8.3%增至62.71%。从数据看,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总体是吻合的。
但实际上,我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全国城市及建制镇用地总规模1.55亿亩,村庄用地总规模3.29亿亩,低效闲置用地问题突出。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促进乡村振兴,都需要土地资源支撑,未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扭转城乡建设外延扩张态势是一个重大问题。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作用。三条控制线中的城镇开发边界是依据自然地理格局划定,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边界以内。
要严格实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跟着可持续发展项目走,首先要保证基本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要大力度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继续完善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鼓励各地更大力度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
要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下大力气完善各领域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强化源头控制,加强项目生成阶段集约审查。全面开展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用地普查,使园区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重大改革进展怎么样?
陆昊说,党中央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自然资源部牵头起草并报经中央研究审定、印发文件,建立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天然林保护修复、林长制、严格管控围填海、湿地保护修复等10多项重大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包括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统一确权登记,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加快落实空间规划体制改革,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等。
陆昊说,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一些重大问题的技术逻辑搞透了,决策就有依据,如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面积减少对生态系统影响,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与冻土层变化的关系,宜草地区种树与地下水位下降的关系,滨海生态系统发展“蓝碳”的科学计量等等。要全面研究并吸收全社会智慧,形成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