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华: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 贵州省能源局 作者:佚名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能源事业厚积薄发、加速发展。贵州能源事业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能源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能源保障供应能力全面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赫章韭菜坪风电场。刘坤伦 摄
能源产业——富矿精开 转型升级
能源既是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我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推进“富矿精开”,推动能源产业以煤炭为主向多能互补转变,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
赫章黄家山露天煤矿项目通过省级工程质量验收。刘坤伦 摄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贵州煤炭工业规模开发始于解放初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1975年生产原煤1104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1987年第一台综采机组在火铺煤矿开刀割煤,在20世纪90年代煤矿数量达到顶峰。进入21世纪,我省通过整顿小煤矿、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措施,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改造,2019年底全部淘汰退出规模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近年来,为更好发挥煤炭量大、种类齐全、区域位置较好的比较优势,我省围绕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深入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项目化、清单化推动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加快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生产和联合试运转煤矿设计产能2.2亿吨/年;生产煤矿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5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9个。
电力产业加快发展。我省电力工业在解放初期装机小、负荷小,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火电厂、水电站、输电线路,随着1982年第一个大型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竣工投产,1986年实现“县县通电”,1998年11月实现“乡乡通电”。为充分用好贵州较为齐备的电力资源条件,2000年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贵州电力开始大规模开发,2007年实现“村村通电”,2009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电网覆盖范围“户户通电”,2018年底基本形成“三横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覆盖所有市州,2022年220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同时,进入21世纪,贵州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新能源,从2011年4月首个风电场、2015年5月首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到新能源装机规模2020年突破1000万千瓦、2022年突破2000万千瓦,再到2023年15个、195万千瓦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并网,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8898万千瓦,其中,水电2286万千瓦、火电3891万千瓦、风电701万千瓦、光伏发电1825万千瓦、储能195万千瓦。
油气产业从无到有。我省原油资源匮乏,煤层气页岩气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前,石油供不应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加大对贵州成品油供应,石油长期供应紧张局面得到极大改变,特别是2005年建成茂昆线成品油管道,2015年建成贵渝线成品油管道,完全满足了我省管道成品油输送需求。20世纪80年代前,贵州省城镇燃气几乎空白,1990年液化石油气首次进入贵阳市,2013年10月,国家天然气主干管道中缅线、中贵线建成通气,贵州拉开了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序幕,省内支线管道规划布局建设步伐加快。随着我省实施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和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天然气管道里程达3978公里。2016年贵州煤层气页岩气产量几乎为零,近年来,围绕提升天然气自给能力,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并不断取得突破,2023年全省煤层气页岩气产量3.23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加2.77亿立方米、增长6.1倍,天然气自给率较2020年增加10个百分点。2024年1至8月全省煤层气页岩气产量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
贵州能源集团天然气管网有限责任公司湄潭至瓮安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中的关键性节点工程——乌江定向钻穿越项目2133米长度顺利穿越成功。龙彬 摄
能源保供——提升水平 稳定可靠
能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以煤为主的省情,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持续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洁可靠的用能保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动力支撑。
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2×660兆瓦)1号机组发电机定子顺利吊装就位,标志着发电机组本体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展开。李仲翰 摄
多措并举保障电煤供应。近年来,我省持续培育和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构建煤炭水电火电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抓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电厂存煤考核、电煤供储奖补、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等保供措施,加大高热值煤采购力度,抓好铁路运输协调保障,提升电煤运输保障能力,全力保障煤炭供给需求。2023年,全年原煤产量达1.53亿吨、增长10.8%,供应电煤8750.4万吨,长协履约率98.3%,供煤量和履约率均创历史新高,年底存煤为2016年以来最好水平,煤炭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持续增强电力保供能力。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天然来水持续偏枯、用电需求保持增长等挑战,完善水电联合调度机制、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区域电力互济等措施,持续加强电力供需监测和分析,坚持月计划、周平衡、日调度,统筹水火风光发电,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减少机组出力受阻情况,确保机组稳发稳供,提高高峰时段发电供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可靠性,做实坚强电力支撑。2023年,实现存煤蓄水“双提升”、省内外用电“双保障”,全年全口径发电量240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黔电送粤”电量40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1%,实现近10年来电力保供综合成效最好。
全力提升油气保供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储备、国家战略储备、地方政府储备有机结合、互补联动的成品油储备体系,推动成品油管道与油库互联互通,推动总体购销平衡,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敞量供应,今年1至8月全省成品油销售量553万吨,库存34万吨、可用天数15天以上。近年来,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全省天然气保障供应压力随之加大,我省充分发挥好上下游面对面交流沟通机制,积极协调上游气源企业,争取获得更多优质稳定的长协资源,组织签订2024至2025合同年度管道气资源2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同时推动省属企业与在川企业采取合作方式引进川渝气源,积极解决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用气问题,全力保障全省天然气平稳运行,今年1至8月全省天然气消费量2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5%。
能源改革——突出重点 激发活力
改革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总结运用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近年来,我省坚持以能源改革促发展惠民生,出台了系列改革措施,有力激发了能源行业动力活力。“获得电力”水平显著提升,低压非居民平均接电时间大幅下降,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省“刷脸办电”“一证办电”;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稳妥推进除居民、农业以外的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建立完善“煤、电、用”价格联动机制,推动煤电上网电价上浮到位,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绿色电力交易电量快速增长;能源行业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煤矿手续办理时限持续压减,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设计审批审查等制度持续完善;“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省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全部实现“全省通办”“全程网办”等。要总结和运用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突出重点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要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煤炭矿区总体规划修编,有序推进露天煤矿建设,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提高煤炭产量;建立健全煤炭行业“储、装、运、卸”清洁化管理制度,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要完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机制,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完善动态调整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健全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机制,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煤电,健全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等衔接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多能互补、省间电力互济、全年度调度机制,优化完善水电运行调度联合监测预警、电煤中长期合同和电煤储备等制度,布局清洁电力入黔。要探索天然气管网运营管理新机制,制订进一步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天然气管网设施运行调度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全省天然气管道“一张网”建设,探索通过物理联通、商务合作、调度组网等方式,推动天然气输气管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运价。
回首75年,我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之路,能源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要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稳中求进、久久为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切实筑牢能源安全保障根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贵州能源保障。
原文链接:http://nyj.guizhou.gov.cn/xwzx/gzdt/202410/t20241008_857918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